媒体扫描
您当前的位置 :

  注意健康养生,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其实没那么简单。这是一个涉及到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的严肃科学问题,需要大量长期追踪、扎实全面的科学研究,来寻找答案、给出科学的指导。为探寻适合中国人群的健康方案,中国科学家在过去十几年中,付出了大量努力。

  昨天,国际著名营养学专家、中国营养学会基础分会主任委员、中科院特聘研究员林旭接受媒体专访,介绍了近年来中国营养科学所取得的进展。她说,过去十几年,国内外不少研究团队的工作让大家意识到,有关营养的这一话题,中国人群的确与西方人群有很多不同,“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膳食营养标准和推荐摄入量,探寻健康的生活方式,都需要不断深入的科学研究与探索,才能给出有力的支撑”。

  判断“健康”比判断“疾病”更困难

  2015年,美国提出“精准医疗”之后,国际预防医学和营养学界提出了“精准健康”和“精准营养”的概念。林旭说,这是将对人群的健康关注,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前移到合理的营养和疾病的早期预测及预防——以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目标,在延年益寿的基础上,提高生命质量。

  “其实,判断‘健康’比判断‘疾病’更困难。”林旭说,“从正常到患病,会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早期的预测,以及对膳食和生活方式的干预,防止高危个体成为临床糖尿病患者。”

  如今,代谢性疾病是我国居民健康最重要的威胁之一,此类非传染性疾病估计占我国所有死亡的87%。诸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往往是由长期不健康的膳食、体力活动减少、精神压力增大引起的。

  瑞金医院与中国疾控中心曾开展过“2010中国慢病监测”,发现我国有1亿多糖尿病患者,有近5亿前糖尿病人群。“从超重到肥胖,发展到糖尿病,最后引发各种并发症导致死亡,整个历程可长达15至25年。”林旭说,这里存在一个“烟囱效应”,等到“烟囱口”发生“井喷”,其影响和损失将十分巨大。

  然而,目前在我国庞大的前糖尿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知晓率不足1/3,接受治疗率仅为1/4,控制率不到1/2。“我们还缺乏精准的预测、分型和预后判断方法,缺乏高效的营养和药物干预手段。”林旭说,这都是科学家和医生需要努力的。

  “管住嘴,迈开腿”其实没那么简单

  中西方人群的差异,使得中国必须开展自己的营养科学研究。林旭说,在开展了多年基于中国人群追踪研究之后,这些年已有源源不断的成果涌现出来。这为建立适合中国人健康营养和生活方式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让国内公众意识到,原来很多曾经认为的“健康生活方式”或许并不那么准确,而且不仅中西方人群之间有差异,就连不同个体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

  林旭举例说,近十几年来,中国的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其实与快速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这种急剧变化有可能导致人体的“营养不适应”。近年来我国的科研人员发现,北欧人群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寒地区,欧洲人群脂代谢通路基因的特征使欧洲人能更有效地代谢脂肪、获取能量,以抵御寒冷的气候,但亚洲人群则不同。

  那少吃肉,多吃饭,可以吗?上海女性健康研究队列研究表明,精白米摄入会增加55%的罹患糖尿病风险,而对欧美人群只会增加12%的风险,但食用糙米等全谷物则能有效降低代谢异常。“所以,我们提倡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并控制总的能量摄入。”林旭说,食物没有绝对好与坏,应该有结构上的平衡。

  这同时还涉及到整个粮食的生产流程和健康食物的价格,“如何利用国家政策引导,使糙米供应量、食用量增加,是涉及食品加工、商品流通等整个产业链的问题。”她说,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再如,不少居民担心自己缺钙,但如何补钙呢?林旭说,钙的吸收离不开维生素D,调查发现我国中老年人群的维生素D缺乏率高达94%。可研究又发现,西方人群、亚洲人群、非洲人群对于维生素D的代谢和与疾病关系方面并不一样,“自然不能简单地把美国主要基于白人的维生素D检测和补充标准,直接套用到中国”。

  此外,在生活方式上,“迈开腿”就足够了吗?林旭说,这是一个简便易行的方式,也是比较基本的运动要求,但“迈开腿”仅仅锻炼了下肢肌肉,而运动则还包含心肺功能提升、上肢肌肉群、小肌肉群、耐力和力量等的锻炼。

  营养健康“中国数据”产生国际影响力

  2003年回国后,林旭就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的营养科学研究,尤其是大规模人群的长期跟踪。近年来又共同主持一项涉及超过50万人群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正在开展包括我国10个地区的万人脂肪酸谱检测工作。

  这些扎实研究的开展,使中国营养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5月22日,“中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将在北京召开,美国哈佛大学营养系主任、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胡丙长教授,美国营养学会前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斯托弗教授等国际营养学界的顶级人物将来到中国参会。

  “中国的营养科学问题,只有中国人自己解决。”林旭说,基于中国人群开展的营养科学研究越丰富、越完善,就越能提供精准的营养健康干预手段,使更多中国老百姓拥有结合了自己爱好的、可长期坚持的个体化健康膳食食谱和生活方式。

《文汇报》2017年5月10日

记者:许琦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