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您当前的位置 :

  现代社会的信息渠道四通八达,人们每天都能收到铺天盖地的“科普”文章,这让大家的“健康神经”越来越“敏感”。市民们关于营养的疑惑最多的还是“什么能吃”“什么不该吃”……

  举个例子,“反式脂肪酸”近年来常常作为“反面典型”出现在各类营养科普文章中,让不少人唯恐避之不及——选购食物反复询问“含不含反式脂肪酸”,用餐进食甚至疯狂追求反式脂肪酸的零摄入。

  反式脂肪酸真有那么可怕吗?零摄入又是否有必要?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尹慧勇研究员的科普讲座《你了解吗?反式脂肪酸和食品安全》解开了不少市民心头的疑惑。

  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TFA)又名反式脂肪,被誉为“餐桌上的定时炸弹”。主要来源于部分氢化植物油、高温油炸,以及反刍动物肉奶。

  

  大家普遍了解的,煎炒烹炸油温过高,时间过长,都会导致反式脂肪酸的产生。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除了由化学作用产生,还有天然存在的反式脂肪酸,即牛肉、牛奶中也含有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哦!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

  若长期摄入过量反式脂肪酸,的确会增加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同时也会造成人体血脂异常、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高密度蛋白胆固醇含量,最终导致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选购食品时如何查看标签?

  公众选购食品时,可关注标签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2013年实施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

  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每百克超过0.3克,必须标注;

  每百克小于0.3克则可标注“零反式脂肪酸”。

  因此,即使标注“零反式脂肪”的食品也并不意味着不含反式脂肪酸。

  对我国居民的健康影响不大

  调查显示,中国人膳食摄入反式脂肪酸的平均供能比为0.16%,即便是生活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居民,这一数字目前也仅有0.34%,远小于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建议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来自反式脂肪酸的热量不超过食物总热量的1%)。

  事实上,反式脂肪酸的膳食来源、人群分布特征及与代谢性疾病风险关系,在中西方人群中也存在明显差异。例如,美国的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有80%加工来源(氢化植物油),20%自然来源(牛羊肉和奶制品)。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和糖尿病风险。

  而在我国,以北京和上海的中老年人群膳食为例,反式脂肪酸主要源于奶制品,并可能通过降低空腹血糖的方式,来降低6年后的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可见,中西方人群在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方面,的确存在不少差异。

  仅从绝对数据分析来看,反式脂肪酸对我国居民的健康影响并不大。然而,从相对趋势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膳食结构也在不断西化,我国居民烹调用植物油的消费量正在增加,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存在明显的增加趋势,值得警惕。

  反式脂肪酸:不必“谈虎色变”

  尹慧勇研究员指出,不需因对反式脂肪酸的害怕而因噎废食。

  一方面,高温油炸和氢化植物油加工而形成的反式脂肪酸,目前看来是没有益处的,应该在生活中尽量减少摄入。

  但是天然食物中所含的反式脂肪酸,不用过多加以克制。因为,天然的牛肉、牛奶中虽然也存在反式脂肪酸,但其含量远低于推荐摄入量的上限。同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林旭研究员团队的一项人群研究发现天然的反式脂肪酸对代谢综合症有改善作用。而且动物奶肉含有其他重要营养物质,所以在生活中适量食用牛、羊肉,饮用牛奶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健康没有捷径 记住这两字“真谛”

  今天看到一则热帖说某某食物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好,明天又收到一篇网红文章说另一种食物吃一样抵百样,我们到底应该相信什么?

  其实,健康没有捷径。事实上,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食物”与“坏食物”。每个人对膳食和营养代谢的应答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一种食物对部分人来说或许是有益健康的“仙丹”,而对其他人来说就可能没有功效,甚至可能是有害的“毒药”。营养其实不存在整齐划一和人人适用的通用标准。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补充营养呢?越来越多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证实:营养健康没有“速效魔力药”,真谛就是那句简单的老话——“均衡”!比单一营养摄入量更重要的是营养结构的均衡!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多吃蔬菜、水果;

  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饮食清淡少盐;

  不喝含糖饮料;

  食量与体力活动相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这些老生常谈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但这就是事实,营养健康没有捷径!

 

《新民晚报》2017年5月24日

作者:董纯蕾 周永媛

附件: